当前位置: 新闻资讯  互联网   申请比例失衡 转化率低 我国专利研发“纯度”亟待提高

申请比例失衡 转化率低 我国专利研发“纯度”亟待提高

发表于:2017-04-20 关注 
从申请专利的质量来看,无论是在日用消费品抑或是高科技产品领域,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与国际同行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。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数量不成正比。

  近日,中国社科院发布的《法治蓝皮书(2017)》披露,当下中国产品供给存在整体质量不高,创新程度不足的情况。

  对于此次蓝皮书得出的研究结论,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,这是在通过对7000多家企业研发项目平均投入调查后得出的结论,包括查询我们国家的三种专利发明,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保护的期限,专利权行使的具体情况,而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意见。

  根据中国专利法规定,中国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,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年限为10年。然而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专利权人都会中途放弃专利。对此,刘俊海坦言,实际行使专利权的期限的确太短。

  据报道,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3.8年,实用新型专利为3.5年,外观设计专利为3.2年;而真正达到最长维持年限的发明仅占0.02%,实用新型仅占1.1%,外观设计仅占0.5%。上述数据表明,中国绝大多数申请的专利没有真正投入使用。



  专利申请比例失衡

  据业内人士反映,专利转化率较低,已成为了科技工作者、知识产权专家、科研人员、专利发明者的一道共同难题。

  中研普华研究员危仁鹏告诉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,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,我国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,根据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,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.2万件,同比增长18.7%,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。

  记者了解到,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在初期阶段,提高专利成果的申请数量是很有必要的,毕竟数量是质量的基础。但发展到今天,专利申请量已突破百万件,显然,重要任务已经变为提高专利成果的质量,提高专利成果的转化率。

  然而,危仁鹏表示,从申请专利的质量来看,事实并非如此,无论是在日用消费品抑或是高科技产品领域,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与国际同行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。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数量不成正比。

  另外,在进一步分析“为什么专利权寿命不高、维持年限短”的问题上,刘俊海在接受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两方面的原因,一个是发明专利本身,可能存在“闭门造车”的问题,商业化、工业化转换能力比较脆弱。据了解,有的专利只在实验室里钻研是很片面的,因为企业工艺水平不一样。另外,消费品市场的消费需求不一样,有的没有办法同步,所以专利就没人买,这是很主要的原因。

  其次,“比如说专利是很好,但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比较弱,企业觉得花销太大就不愿意购买专利,也不愿意接受许可。一方面企业的投入机会确实少,另一方面自己不愿意研发,别人研发出来可以去买专利,可以通过普通许可、独家许可的方式,有偿使用别人的专利。”刘俊海补充道,但是目前来看,企业对这种热情也不高,因为大部分企业还是把精力放在营销上了,选择去推销去做广告,而在研发方面投入少。

  刘俊海表示,从专利的供给侧来看,确实发明专利、外观设计专利,应当更加精准,更加提高“射门”的水准,尽量不要闭门造车。

  据了解,国家知识产权局现在申请专利的行政服务水平越来越提高了,都是服务型的知识产权局了。应该说申请专利程序的效率比较高,时间成本也比较低。对此,刘俊海认为,随之而来的问题是,供给专利不够接地气,跟企业、消费人群有距离,导致买的少了,给钱的少了,当然也就不愿意继续续期了。

  另外,记者了解到,在专利的需求端这一方,很多企业觉得效率还是靠营销、靠财务,财务是降成本,营销的是开拓市场,认为这两部门是开源节流的。财务负责节流,营销负责开源。所以限制了对于技术研发这方面的成本支出。

  “比如汽车发动机,有跟外资企业合资合作的情况下,咱们可以买人家外国原装的发动机。如果是纯粹的民营企业,没有跟外国合资合作,那只能买人家的二手再制造发动机。”对此,刘俊海举例道。



  专利转化率待提高

  多名业内专家表示,建立交易平台破解专利转化难,政府做了很多工作,为此各地都在建立产权交易中心或交易平台,其目的在于在专利权人和专利使用人建立桥梁,让需要专利的人找到专利权人,让专利权人的专利找到买家。

  危仁鹏认为,一方面在大众创新,鼓励发明专利的环境下,企业对专利意识增强,专利申请数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代言,越来越多企业利用专利申请提高科技竞争力。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,专利代理已经越来越向“规模化”、“流程化”发展,企业申请专利渠道更多,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增加,中小企业专利申请更加容易,但中小企业对专利意识仅停留在申请数量表面,专利运用水平不高。另一方面,专利技术转化成本较高,企业依靠专利开发新产品及新技术生产模式投入成本大,风险高,还没有完善的技术风险及新产品开发风险的应对能力。

  另外,刘俊海提出,应当避免知识产权浪费、避免专利闲置,专利也是生产力,但是现在都停留在法律形式上保护。但是如果没人用那么同样也是浪费。并建议道:“企业就是要盘活自身的专利资源,申请的专利如果自己不能使用,可以许可别人使用。既能收许可费,又能给别人使用,但是可能这需要包容和胸怀了。另外还是应当鼓励中介机构,包括对专利经营的机构。”

  那么,“包括有一些没用的专利,一些敏锐的中介机构可以对于企业资源,还有科研资源,找出其中‘金子’,把现在使用率不高的专利,转化成工业化产品和商业化市场。进一步地激活专利转让市场。用通俗的语言让企业家让投资者知道专利的商业价值在哪儿。”刘俊海补充道,一定要打通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,希望能用激活资本市场的活力来甄别有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的专利。

  危仁鹏说:“地方政府及高校专利补贴和奖励水平在逐渐提高。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专门政策对专利申请进行了资助和奖励,科研机构和高校也对专利进行资助和奖励。这些补助或奖励政策的本意是推动科技创新,但在实践中,由于政府根本不知道申请人的专利技术含量和成果转化情况,造成了专利数量的增长与转化率低的失衡现象。”

  “目前专利发明与产业联动机制还不太成熟,当前我国专利转化的方式主要是转让和许可使用,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,比如投资入股、质押融资等,应该在推动专利产业化方面多做新的尝试。”危仁鹏补充道。


  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

  记者了解到,中国知识产权仍存在量多质低,保护力度不足及保护成本过高等问题,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及产品质量的提升。因此,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,推动供给侧改革目的的实现。

  对此,刘俊海认为,“知识产权”作为国家战略,不但应该不动摇、不放弃,而且还应当进一步强化。他说:“科技创新的主体,既要靠高校科研机构,也得靠企业。更重要的还应是企业。在美国,很多的专利都是企业研发出来的,包括辉瑞制药,还有生产心脏起搏器的美敦力。不管怎么样,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。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,对企业来说扭转关键,研发就是在提高产品的档次。”

  有专家提醒道,对于企业来说,一定要在行动上高度重视,企业利润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,不要盲目模仿别人产品,而且自己的产品要更新换代。如果没有明显创新,很快也会未老先衰。所以加大资金投入也是很重要的。

  另外,刘俊海表示,政府监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和保护。“我参加一个商业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。商业模式也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和资本模式对接的知识产权。举例子说,要实现提高专利利用率,提高专利的针对性,提高专利的质量。进一步促进技术转让市场大繁荣大发展,实现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对接,届时创新国家除了企业科研机构要勤勉尽责,发挥工匠精神和创新之外,还应有团队精神、协同合作精神,跟资本市场要对接,做到产、学、研、资多集合。”刘俊海说。

  除了政府要发挥市场准入、行政指导、行政调解、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的法定职责之外,刘俊海还认为,在出现专利纠纷案件的时候,比如说有侵害别人专利权的情况下,法院应当快立案、快审理、快判决、快执行,重点解决立案难、胜诉难和执行难的问题。旗帜鲜明地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。这点很重要。

  危仁鹏表示,专利保护不应该停留在申请,企业一方面要提高专利保护和利用意识,也要大胆利用专利技术投资改革产品,把技术运用到生产。产业服务上应该建立起的专利协同运用体系,利用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,跟踪行业发展动态。